归有光(1507年—1571年),字熙甫,一字开甫,直隶昆山县(今苏州昆山市)人,明朝著名的文学家。他早年因老家在昆山项脊泾,自号项脊生;晚年居住在太湖(古称震泽)附近,故又称震川先生。因曾任南京太仆寺丞,世人也尊称他为归太仆。 在明代中期的文坛上,归有光与王慎中、唐顺之诗文唱和,并称“嘉靖三大家”。他们共同尊崇唐宋古文,形成了著名的“唐宋派”,力图纠正当时文坛盲目复古的浮夸风气。归有光以其真情实感的文章和深邃的思想,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一、生平
出生与家世:昆山世族,早慧少年
归有光生于明正德元年(1507年),其家族是昆山当地的世族,先辈中不乏以文学著称者,祖母更是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孙女。然而,归有光这一支在当时并不显赫,祖父和父亲均未入仕。更不幸的是,父辈之间因家产纠纷感情不睦,这使得归有光对父方亲属心生厌恶,反而与祖母、母亲等女性亲属感情深厚,这份情感的缺失与补偿,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作品中对家庭温情的细腻描绘。 归有光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颖,九岁时就能写文章,十岁时所作的《乞酰论》至今仍流传。他师从同县名儒魏校,勤奋好学,不仅喜读《史记》和唐宋八大家之文,甚至连佛家《大藏经》也广泛涉猎,为他日后深厚的学养奠定了基础。
科举浮沉:二十载困顿,讲学安亭
嘉靖四年(1525年),十八岁的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苏州府学,后又以贡生身份进入南京太学深造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他在应天乡试中获得第二名,才华初露锋芒。然而,此后的二十年间,他八次参加礼部会试都未能金榜题名,科举之路的坎坷令他心灰意冷。 面对仕途的长期不顺,归有光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迁居嘉定(今属上海)安亭江边,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讲学生涯。他在此地设馆授徒,从学者数百人,自号“震川”,以示对太湖(震泽)的敬意,也表达了对当时文士何震川的推崇。这段沉潜讲学的岁月,不仅磨砺了他的心性,也使他得以更深入地思考学问与人生,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经世致用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仕途晚成:长兴县令,心系民瘼
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已是五十八岁高龄的归有光,终于在主考官的特别留意下,凭借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厚的学识,得中三甲进士。他被授予浙江长兴县令一职,开启了迟来的仕途。当时的长兴县长期没有县令,政务多由胥吏把持,贫苦百姓生活困苦。归有光到任后,注重教化,不尚刑法,尤其关注民生疾苦,这无疑触动了当地豪强的利益。 隆庆元年(1567年),归有光撰写了《圣井铭并叙碑》,由当时担任县丞的吴承恩亲笔书写并刻石立碑,这成为一段文坛佳话。然而,他的清正廉洁和为民请命,也让他受到了排挤。隆庆三年(1569年),他被“明升暗贬”,调任顺德府(今河北邢台)通判,却专管马政。归有光对此心气不平,认为自己的处境如同屈原被放逐一般,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政事,仍在任期间采访典籍,修撰《马政志》,展现了其坚韧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。
晚年与逝世:南京太仆,修史而终
隆庆四年(1570年),在大学士高拱、赵贞吉的推荐下,归有光被调任南京太仆寺丞,掌管内阁制敕房,并参与修撰《世宗实录》。这份工作让他得以接触国家核心机密,发挥其史学才能。 然而,天不假年,隆庆五年(1571年)正月,归有光不幸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万历三年(1575年),他被归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的金潼里。归有光的一生,是科举浮沉、仕途晚成的一生,也是坚守本心、笔耕不辍的一生。他的人生轨迹,深刻塑造了他作品中那种对世事洞明、对人情练达的独特气质。
二、作品与风格
文坛风骨:力倡唐宋古文,反对盲目复古
明代中叶,文坛风气一度受到“前后七子”的影响,虽然摆脱了早期的台阁体,却又陷入了盲目复古的潮流,文风浮浪。以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坛盟主,甚至主张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,大历以后书勿读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归有光与唐顺之、王慎中等人,共同崇尚内容翔实、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,形成了“唐宋派”,率先对这种僵化的复古主张提出了反对,使文坛风气为之一振。 归有光经学深湛,重视文章的义理,认为“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,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”,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写出好文章。他的文章风格继承了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的传统,以其平实、真切的笔触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尤其是对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大家们,更是启迪良多。
笔下真情:日常叙事,细腻入微
归有光的文章最显著的特点,便是其对日常生活的描绘,篇幅短小却刻画细腻生动,情真意切。他的作品“无意于感人,而欢愉惨恻之思,溢于言语之外”,这种不刻意雕琢却自然流露的真情,是其文章最动人之处。 他的名篇如《项脊轩志》,通过对一间旧书斋的描绘,追忆了祖母、母亲、亡妻等亲人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去时光和亲情的深沉思念,尤其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,更是成为千古名句,以景物变迁暗示人事沧桑,令人动容。又如《女如兰圹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先妣事略》《思子亭记》等,无一不以信笔纵横、真情流露而著称,被誉为“他人莫能企而及也”。林纾曾评价《项脊轩记》“琐琐屑屑,均家常之语,乃至百读不厌”,足见其艺术魅力。
题材广博:兼顾民生,关注时事
除了对家庭亲情的细腻描绘,归有光的文章题材也相当广博。他不仅关注个人情感,也心系民间疾苦,特别是对当时人民饱受倭寇侵扰的苦难,有着深刻的记录和反思。他的《备倭事略》《昆山县倭寇始末书》等作品,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东南沿海的社会现实,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文集流传:震川先生集
归有光的著作版本甚多,其从弟归道传曾刻有一集二十卷,其子归子祜、归子宁也曾刻一集三十二卷。最终,由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进行详细校勘,编成了《震川先生集》四十卷,包括正集三十卷、别集十卷,另附录一卷,其中别集中收录了诗一卷。这部文集是研究归有光文学成就和思想的重要资料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三、思想与性格
核心理念:重义理,尚朴实
归有光的思想核心,体现在他对“义理”的重视和对“朴实”文风的推崇上。他反对当时文坛盲目复古、追求形式的浮夸之风,认为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真情实感和深刻义理,而非一味模仿古人。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主张中,也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。他认为,宋元名家的文章,其力量足以与数千年前的古人相抗衡,这体现了他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创新精神的肯定。他笔下那些看似琐屑的日常叙事,实则蕴含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真挚思考,这正是“朴实”外表下“义理”的体现。
人格底色:坚韧不拔,忧民情怀
归有光的一生,是坚韧不拔的写照。科举之路的屡次挫折并未击垮他,反而让他沉下心来,在嘉定安亭讲学授徒二十年,这份坚持本身就体现了其强大的内心和对学问的执着。晚年入仕后,他担任长兴县令,不畏豪强,关注民生,注重教化,展现了其心系百姓的忧民情怀。即使被排挤调任,他仍不放弃政事,修撰《马政志》,这种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士人风骨,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他曾将自己的处境比作屈原被放逐,这不仅流露出他内心的不平与孤高,也折射出他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。
理想与困厄的辩证
归有光的一生,充满了理想与困厄的辩证统一。他怀抱经世济民的理想,却长期在科举中碰壁;他渴望施展抱负,却在仕途上屡遭排挤。然而,正是这些困厄,磨砺了他的意志,深化了他的思想,也使得他的文章更具穿透人心的力量。他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对家国天下的关怀,用朴实无华的文字,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。这种“思想—情感—表达”的因果链,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,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。他的精神底色,可以概括为“以真情实感观照世事,以朴实文风承载义理”,这使得他在明代文坛独树一帜,成为一代大家。
四、后世评价
文学史地位:承前启后,影响深远
归有光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他与王慎中、唐顺之并称“嘉靖三大家”,是“唐宋派”的核心人物。在当时文坛盲目复古、追求形式的浮夸风气盛行之时,归有光率先反对王世贞“文必秦汉”的主张,力倡唐宋古文的朴实与义理,为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流,使风气为之一振。他的文章风格继承了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的传统,以其真情实感、细腻生动的笔触,开创了明代散文的新局面,对清代桐城派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被视为桐城派的先声。
经世致用:水利贡献,泽被后世
除了文学成就,归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贡献也值得称道。他居住在安亭期间,对太湖流域的水利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。他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关键通道,只要拓宽并疏浚吴淞江,其他水道问题便可迎刃而解,并反对盲目排泄太湖水,提出“夫水为民之害,亦为民之利,就使太湖干枯,于民岂为利哉”的远见卓识。他不仅上书兵道、知府、知县阐述治水主张,还搜集整理水利文献,著成《水利论前》《水利论后》等,并编撰《三吴水利录》四卷,成为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,展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务实的精神。
文化传承:震川书院,薪火相传
为纪念归有光的卓越贡献,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江苏巡抚陶澍奏请清宣宗,在归氏故居安亭建造了震川书院。这座书院不仅是纪念归有光的场所,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震川书院停办,翌年毛怡源等人在原址创办新学,改名震川学堂,后发展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,是嘉定、昆山两县最早的中学之一。如今,其旧址已是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,归有光的精神和学问,以这种方式薪火相传,泽被后世。
综合判断:为何至今仍值得读
归有光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,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洞察。他以平实之笔写尽人间百态,无论是对亲人的追忆、对故居的眷恋,还是对民间疾苦的关怀,都饱含着一个知识分子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沉的思考。在浮躁的现代社会,重读归有光,我们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,体会到生活本真的况味,学习他坚韧不拔、忧国忧民的品格。他的文章,是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真”与“朴”的典范,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内心,审视自我,感悟生命。
五、延伸阅读
入门作品清单
- 《项脊轩志》:归有光最负盛名的散文,通过对旧书斋的描绘,追忆祖母、母亲、亡妻等亲人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。
- 《寒花葬志》:悼念早逝的女儿,笔触细腻,哀而不伤,展现了深沉的父爱。
- 《先妣事略》:回忆母亲生平事迹,文字朴实真挚,是了解归有光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篇章。
- 《思子亭记》:为悼念早逝的长子归子孝而作,字里行间流露出舐犊情深和绵绵哀思。
- 《备倭事略》:记录明代中叶倭寇侵扰昆山的历史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,展现了归有光的史才和忧民情怀。
推荐版本/读本
- 《震川先生集》:由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校勘的四十卷本,是归有光作品最全面的版本。
- 《归有光散文选》:市面上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归有光散文选本,可选择带有详细注释和赏析的版本,适合初学者阅读。
相关文化资源
- 长兴博物馆:馆藏有《圣井铭并叙碑》原石,是归有光任长兴县令时的重要遗迹,也是吴承恩书法真迹的见证。
-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:其前身即为纪念归有光而建的震川书院,是了解归有光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。
- 昆山金潼里:归有光的归葬之地,可感受其故里风情。
资料来源:维基百科(中文)
代表作品小辑
- 《项脊轩志》
- 主题:追忆故居与亲人,感怀岁月流逝。
- 一语点评:笔下琐屑,情深意长,以景物变迁衬托人事沧桑。
- 一句经典意象:> 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
- 《寒花葬志》
- 主题:悼念早逝的女儿,表达深沉父爱。
- 一语点评:哀而不伤,笔触细腻,将悲痛化为温情。
- 一句经典意象:> 寒花,吾女也,生而多慧,未尝有疾。
- 《先妣事略》
- 主题:缅怀母亲生平,追忆母爱。
- 一语点评:朴实真挚,字里行间流露对母亲的深切怀念。
- 一句经典意象:> 孺人姓周,世居吴家营。年十六来归。
- 《思子亭记》
- 主题:悼念早逝长子,表达父子情深。
- 一语点评:情真意切,将丧子之痛融入对亭台的描绘。
- 一句经典意象:> 吾子孝,年十六而夭。吾为之作亭,名曰思子。
- 《备倭事略》
- 主题:记录明代倭患,反映民间疾苦。
- 一语点评:史笔如刀,忧国忧民,展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。
- 一句经典意象:> 嘉靖三十四年,倭寇大至,昆山县城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