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

[ 宋 ] 1037年—1101年
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是北宋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。他是一位集诗人、文豪、政治家、书法家、画家乃至美食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。他的人生跌宕起伏,仕途的惊涛骇浪与艺术的汪洋恣肆在他身上交织,共同塑造了一个既深刻又有趣、既执着又旷达的灵魂。理解苏轼,就是理解一种面对困境时,依然能够活得热烈、爱得深沉的生命范式。

一、生平

苏轼的一生,是一部个人才华与时代命运激烈碰撞的史诗。他的足迹遍布大宋南北,每一次迁徙,都伴随着身份的起落与心境的淬炼,最终将一位天才少年,锻造成了不朽的“东坡”。

少年成名,惊动京师

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,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后来并称“三苏”,同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公元1057年,年仅二十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,双双高中进士。在殿试中,苏轼的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惊艳了主考官欧阳修。欧阳修读后,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,为避嫌而将其列为第二。事后他赞叹道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” 这位文坛领袖的激赏,让苏轼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京城,一颗文曲星自此冉冉升起。

仕途浮沉,新旧党争的夹缝人

苏轼步入仕途之时,正值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风口浪尖。他赞同改革,却不认同新法推行中的操之过急与刚愎自用;待到反对变法的旧党上台,他又批评他们尽废新法的保守僵化。这种“择善固执”的立场,使他在新旧两党之间两面不讨好,成了政治风暴中的一叶孤舟。他的侍妾王朝云曾戏称他“一肚皮不合时宜”,这句玩笑话,恰恰是他政治生涯最精准的写照。他一生都在为民请命的理想与残酷的党派斗争之间挣扎,仕途因此屡遭贬谪,颠沛流离。

三度遭贬,炼就东坡

苏轼的贬谪生涯,构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,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“富矿”。其中三次重要的流放,是理解他精神蜕变的关键节点: 1. 初贬黄州:从“苏轼”到“东坡居士” 元丰二年(1079年),因被指在诗文中“包藏祸心”,苏轼遭遇了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,被捕入狱,几近丧命。在亲友的全力营救下,他最终幸免于死,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。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,却也是精神的转折点。在黄州,他躬耕于城东的一块坡地,并为自己取号“东坡居士”。在这里,昔日的朝廷命官苏轼,蜕变为一位参透世事、寄情山水的哲人。黄州时期,诞生了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与前后《赤壁赋》等不朽名篇,他的生命在苦难中获得了升华。 2. 再贬惠州:岭南烟瘴中的乐观 好景不长,哲宗亲政后,新党再度得势,年近花甲的苏轼又被一纸诏书贬至更远的惠州(今广东惠州)。面对岭南的烟瘴和生活的困顿,他却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诗句,将逆境活成了诗意。他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腰带,资助当地修建桥梁,其仁厚与豁达,未曾因命运的不公而稍减。 3. 终贬儋州:天涯海角处的文明火种 绍圣四年(1097年),苏轼被贬至当时被视为“蛮荒之地”的海南儋州。这是他生命中最严酷的考验。他住在用槟榔树搭建的“桄榔庵”里,却依然聚徒讲学,传播中原文化,将这片天涯海角,变成了文教兴盛之地。 公元1101年,遇赦北归的苏轼,病逝于常州。他的一生,始于惊才绝艳,中经宦海浮沉,终于旷达通透。正是这坎坷的命运,磨砺出他作品中那份独一无二的、兼具儒家风骨与释道智慧的深沉魅力。

二、作品与风格

苏轼是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“通才”,其诗、词、文、赋、书法、绘画无一不精,且皆能开宗立派,达到时代顶峰。他的作品,是他丰沛生命体验的忠实记录,也是他超然人格的艺术结晶。

诗风:清新豪健,宋诗的理趣风神

苏轼的诗歌现存两千七百余首,题材广泛,风格多变,而以清新豪健为主。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,并融入深刻的哲理思考,体现了宋诗“重理趣”的特征。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 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 —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》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,不仅描绘了西湖的晴雨之美,更以精妙的比喻,道出一种超越具体情境的审美哲学。他的诗,既有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的雄奇想象,也有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的人生感喟,将写景、叙事、议论、抒情熔于一炉。

词风:一扫靡风,开创豪放词派

苏轼对文学史最大的贡献之一,在于他对“词”这一文体的革新。在他之前,词多被视为“艳科”,内容局限于男欢女爱、离愁别绪。苏轼则“以诗为词”,打破了词的题材与格律束缚,将怀古、咏史、说理、田园等宏大或恬淡的主题引入词中,极大地提升了词的意境与品格。 相传苏轼曾问门客:“我的词比柳永(婉约派代表)如何?”门客答道:“柳郎中的词,只适合让十七八岁的少女,拿着红牙板,唱‘杨柳岸,晓风残月’。而学士您的词,必须让关西大汉,拿着铜琵琶、铁绰板,唱‘大江东去’。”这个故事生动地道出了苏轼词风的“豪放”特征。他开创的豪放词派,与后来的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彻底改变了宋代词坛的风貌。

文赋:汪洋恣肆,行云流水

苏轼的散文与赋,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成就。他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,与韩愈并称“韩潮苏海”,足见其文势之浩瀚。他曾自评其文: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。”其文笔明白晓畅,挥洒自如,无论是议论文、记叙文还是书信,都充满了灵性与洞见。 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前后《赤壁赋》,更是文赋史上的巅峰之作。文中,他借与友夜游赤壁的经历,探讨了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须臾的哲学命题,最终达到物我两忘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,成为后世无数失意文人的心灵慰藉。

书画:尚意风骨,文人情怀

苏轼的书法位列“宋四家”(苏、黄、米、蔡)之首,其书法理论崇尚“意趣”,不拘泥于法度,追求个性的自然流露。其代表作《黄州寒食诗帖》,笔势沉郁顿挫,情感随诗句起伏而跌宕,被誉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他的绘画则开创了“文人画”的先河,喜画枯木怪石,不求形似,只为寄托胸中逸气。

三、思想与性格

苏轼的人格魅力,丝毫不亚于其艺术成就。他的思想与性格,是在儒家的入世理想与释道的出世智慧之间,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。

核心命题一:兼济天下的理想与“不合时宜”的坚守

苏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,怀抱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想。无论身处何地,他都心系民生,勤政爱民。在杭州,他疏浚西湖,筑堤便民(即“苏堤”);在徐州,他身先士卒,带领军民抗洪;在惠州、儋州,他改善民生,传播文教。然而,这份对原则和良知的坚守,也让他在党争中显得“不合时宜”,屡遭打击。他的悲剧,正源于一个正直的灵魂与一个复杂时代的深刻矛盾。

核心命题二: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

面对命运的无情放逐,苏轼没有沉沦于怨愤,而是从佛老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,发展出一种超然物外的“旷达”人生哲学。他学会了在任何境遇中发现美、创造乐。在黄州,他可以是躬耕的农夫;在惠州,他可以是品尝荔枝的美食家;在儋州,他可以是传道授业的老师。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“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”的信念。这种随遇而安、自我开解的能力,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。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对美食、茗茶、山水有着不知疲倦的热情。他风趣幽默,即使身处逆境,也不乏与朋友、甚至与命运开玩笑的闲情逸致。这种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,与他深邃的哲思、坎坷的经历相结合,构成了一个无比丰富、立体而可亲的苏东坡。

四、后世评价

千百年来,苏轼始终是中华文化圈中备受敬仰与喜爱的偶像。他的作品与人格,赢得了无数后世文人与普通读者的共鸣。

历代的回响

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……它日东坡或见此书,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。 — 黄庭坚 评《黄州寒食诗帖》 作为苏轼的挚友与追随者,黄庭坚的评价极高,认为苏轼的诗与书法都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。 南宋词人辛弃疾,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,两人并称“苏辛”,共同构成了宋词的双子星座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更是称:“不独宋,开天辟地,一人而已。”

文学史上的坐标

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多维度的: - 文体解放者:他将词从“小道”提升为可与诗并驾齐驱的抒情言志载体。 - 文人典范:他确立了“诗、书、画”三位一体的文人艺术范式,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士人审美。 - 文化符号:他的人格魅力与生活态度,使“东坡”二字超越了姓名,成为一种旷达、有趣、坚韧的文化精神的象征。

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苏轼?

在今天,我们读苏轼,不仅是欣赏他优美的文字,更是在学习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。他告诉我们,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一帆风顺的坦途,而在于身处逆境时,依然能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尊严,依然有能力去爱、去创造、去感受生活的美好。他的作品,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焦虑与迷茫的良药,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幻,内心的丰盈与安宁,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。

五、延伸阅读

入门作品清单

  1. 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 (人生风雨中的从容与旷达)
  2. 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 (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思)
  3. 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 (怀古伤今,气势磅礴的英雄主义悲歌)
  4. 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 (悼念亡妻,情真意切,千古第一悼亡词)
  5. 《题西林壁》 (富含哲理,点明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道理)
  6. 前后《赤壁赋》 (散文巅峰,体验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)

推荐版本/读本

  • 中华书局版《苏轼诗词选》:权威校注,适合深入学习。
  • 上海古籍出版社《苏轼选集》:选篇精当,注释详尽,适合大众读者。
  • 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:以现代视角和优美文笔,生动再现了苏轼的一生,是极佳的入门传记读物。

资料来源:维基百科(中文)